進入家庭以後,尤其在完全沒有職涯主場優勢的歐洲國家,默默感受到財務規劃的重要性。特別是家裡要加入新的成員,也考量到遠方日益年邁的父母,再加上在未來要退休的日子裡,也不希望成為孩子們的負擔。種種的考量之下,在依然健壯有生產力的時期,要積極地去計畫家庭理財還有退休規劃,而不是等待著不可預期且多變的福利制度。
家庭理財
有了家庭之後,不再是一人飽全家飽的狀態。一次下廚煮飯都要考量份量是否足夠餵飽全家人,買菜錢要怎麼精打細算才會達到效益最大化,能在德國超市買到的東西,就不會花更多的錢到亞洲超市購買。如何運用每日的消費來累積紅利外,如何規劃本身資產的投資所帶來的複利效益,甚至利用低房貸購買房產,如何在德國合法節稅,規劃小孩的教育基金投資,保險應該怎麼買怎麼保,這些都是在有了家庭之後,應該要積極去規劃和實踐的。
退休規劃
很多人對於身處在福利國家有很多迷思,其中一點可能是等著靠政府給的錢養老。我身邊的德國同事們,特別是有家庭的,其實都非常積極在規劃財務,不管是透過金融產品還是房地產,當然這和身處的產業也是有關。我們的德國稅務師曾告訴我們,更多他的客戶是不了解怎麼管理和規劃自己的財務的,這一點讓他很憂心。
想要分享幾個警世故事,讓目前還在青壯年階段的人們,能夠提早開始規劃自己財務,讓自己在未來不會是個身處在福利國家裡的下流老人。即便身處在德國的天龍國城市,我曾經有好幾次目擊,衣冠整潔乾淨的德國老人,在街道旁的垃圾桶翻找有沒有能夠換錢的寶特瓶。這些人在我看來就像你的隔壁德國鄰居,而不是露宿街頭的流浪漢。
另外一個故事,是我們之前的鄰居,一位獨居的德國老先生。之前看過有人分享,在德國如果要去住養老院,平均下來每個月每人需要繳交的金額約莫在3000-5000歐左右(每個城市不同)說實話,如果沒有某程度的經濟基礎,能夠負擔有人協助照料的養老中心也是不太容易。我們這位前鄰居,其實他行動已經不太方便,然後一個人獨居,子女也不在附近。曾經一次回家的途中,看到有人坐在路邊草地上,因為燈光昏暗看不清楚,後來前方有好心人士來協助這位老先生。再後來的故事,就是我先生察覺到約莫有一星期都沒有看見這位老先生,然後通知了社區管理中心人員。後來果真發現這位獨居老先生,因為在家摔倒在地無法求救,已經一星期沒有進食了。後來送進醫院還有生命跡象,過了一段時間還是離開了。
分享了這些真實的故事,是要讓大家知道,身處在福利國家,繳交高額稅金,並不代表你能夠依靠政府來養老。通貨膨脹會讓你在工作時期繳交的養老金在幾十年後價值下降。再加上,德國養老金制度,是根據我們到時候退休的時間點,未來這些青壯年工作者繳交的稅金來決定我們能夠實拿多少,想想少子化的現今世代,這其實並不樂觀。
在還有能力的時候,好好規劃自己的財務和未來退休計劃,不成為子女的負擔,我個人認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