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平常替孕媽媽產檢的醫生,和接生時的醫生通常不是同一個人,這是因為醫療分流的關係。通常,孕媽媽都會在家裡附近的診所找到在孕期相互配合檢查的醫生,有時候因為診所設備不足,一些比較精密的檢查就會去其他合作的診所做(需要主要醫生給轉診單)。生產的醫院通常要另外再去找,因為負責產檢的醫生和其診所因為設備的關係大部分沒辦法幫忙接生。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我個人申請綜合性的公立醫院,和後來申請專門生產醫院的經驗。以及我之後如何做了選擇,給未來需要的人參考一下。
綜合性的公立醫院
上週我們去登記要生產的醫院。其實醫院離我們家並不近,開車差不多要30分鐘,但先生同事的太太在那邊生了兩胎反饋都很正面,即便我們家離慕尼黑工業大學附屬醫院非常的近,還是決定到Starnberg去。
- 選擇初衷:
當初想要選擇綜合性的大醫院,主要是擔心母嬰有什麼事情能夠比較迅速轉診,所以捨棄了應該更舒適在市區就有的專門生產醫院。
- 申請過程:
因為COVID的關係,很多事情都只能自己去面談看診,先生不能陪伴進場。是公立的綜合醫院,其實就像台灣的綜合大醫院,偶爾會看到被推送的病人在輸血還是打點滴。一開始跟著指示,不小心走到產房區,按了鈴,其實看起來有點陰暗。後來護士對我說如果是要註冊生產的話,要到外面去等。
後來助產士把我帶去小房間聊,了解一下我的狀況,和我解釋這一切怎麼運作,掃了我的保險卡和要我簽了一些名。
*建議考慮單人或者雙人病房的孕媽媽,在之前要多加保私人的醫療附加險,如果本來是在公保體制下。雖然醫院可能無法保證,但他們會盡量安排 *
- 訪客限制:
因為疫情的關係,生產的時候先生可以全程在,當小孩生出來後,只有先生可以來看我和小孩,陪伴我們最多兩個小時。大部分產婦只會在醫院待上三天(如果一切都順利的話)生產外的兩天,也只有丈夫可以拜訪,一次最多一個小時。
小孩從出生後會24小時在媽媽身邊,因為德國覺得母嬰binding很重要,這時候真的很希望在台灣生有月子中心。這三天基本上大部分時間都只有自己,再用盡力去陣痛和失血之後,還只有自己要看顧小孩。
- 接生醫生和助產士:
德國公立醫院體系,讓我比較驚訝的是,原來我要到生產前抵達醫院才知道,助產士和接生醫生是誰,因為沒有人知道我什麼時候會生,到時候看哪位接生醫師和助產士可以來上場幫忙,他們都是根據我在其他地方就診紀錄來判定我的狀況。
以一個新手媽媽,我其實蠻害怕的,就是這麼一個讓我無法想像的過程和無法全然信任的系統。即便到目前為止我主要婦科醫生,和之前去做詳細檢查的醫生都很專業,但面對不確定的未知,會希望是由一直合作了解我狀況的醫生幫忙,也希望身邊有更多能幫忙的親人。
- 去醫院的時間點:
助產士和我解釋說,當我感受到非常規律很緊密的陣痛,或者羊水破了,就要打電話給醫院然後趕快前往醫院。來了之後要做COVID testing, 然後我就要開始去試試看自己比較好生產的各種姿勢,也可以試試看水中生產,約莫12小時的陣痛(雖然每個人不一樣),也可以選擇打無痛(對方還給我很多資料去念有關無痛分娩,因為會有某程度的副作用但我還沒念)水中生產和無痛分娩擇一。
- 生產費用:
根據當時面談的了解,在公立醫院生產的的大部分費用(即便時無痛分娩)都能夠被我的公立保險公司SBK負擔。
專門的生產醫院
- 選擇初衷:
後來回家後和先生討論,由於疫情的關係,伴侶能夠探訪公立醫院的時間非常的短。這是個非常主要的原因,我們開始思考是否要到專門的生產醫院。大部分身邊的亞洲朋友,都是選擇在市區的專門生產醫院,除了相對起公立大醫院環境更好外,醫院餐的飲食也比較好。但當中缺點就是,如果小孩和媽媽如果在生產後有問題需要轉診,很大機會需要轉到到綜合型的大醫院。
- 申請過程:
和申請公立綜合醫院不同的是,準媽媽需要到這些生產醫院合作的Belegartz (接生醫生)的診所去註冊。一旦這些合作的接生醫生看過他們的行程表,也同意接受妳成為他們的病人,就會在妳的媽媽手冊上蓋章。接生醫生的診所會通知生產醫院。
以我目前註冊的生產醫院Geisenhofer Klinik 為例,妳需要先去聯繫的是診所合作的婦產科接生醫生。
和伴侶確定要轉換到生產醫院之後,我很快聯繫上目前合作的接生醫生,約了一個Termin。在醫生的診所,和醫生有個會談,了解我目前的狀況。醫生建議我因為是第一胎生產,可以考慮打無痛分娩。因此也請我去聯繫他們合作的麻醉科診所,去了解無痛分娩。以正常狀況來說,會是在生產時,接生醫生和麻醉科診所的醫師都會到生產醫院來協助我。(但以朋友的真實生產經歷,因為小孩出生時間可能在半夜,合作的接生醫師不一定能夠趕到,所以最終可能是生產醫院裡的醫生幫忙接生)
如果媽媽有額外的私人醫療險,希望能夠住上單人病房還是家庭房,可以在會談時讓醫生知道,也出示自己的私人保險卡。和公立綜合醫院一樣,單人病房還是家庭房是無法保證,因為醫院畢竟不是飯店業,他們會根據到時候病患的人數來分配。
- 訪客限制:
2020年和接生醫師對談時,了解到在疫情期間,伴侶依然能夠到生產醫院拜訪孕婦,每天最多五個小時左右(的確已經比公立醫院的一個小時好了!)雖然不知道這些政策會不會因為疫情關係而有所改變,建議準媽媽們要和接生醫生或者生產醫院去了解一下。
- 接生醫生和助產士:
和接生醫生的接觸時間其實不長,真的是和台灣一個婦產科醫生,產檢到接生一路了解產婦狀況很不同!除了第一次會談外(並沒有做任何檢查)下一次見面,就是預產期前幾天,到接生醫生的診所做一次詳細的檢查,再來可能就是在生產醫院接生了!接生醫生會根據妳主要婦產科醫生在媽媽手冊上的紀錄來判斷了解妳的狀況。
聽德國同事說,德國過去也是產檢醫師和接生醫師同一個人,但現在都是分流的做法較多。這真的是我在心理上還蠻需要去調適的一點。
生產過的朋友分享,在生產醫院裡,陣痛和生產過程中,主要陪伴孕婦的都還是助產士,會教導妳怎麼呼吸和用力。
- 生產費用:
費用的部分,目前還不是很清楚。生產結束之後我會再來補上最後整體費用。
結論
在海外獨立的生活已經是個不簡單的關卡,然後因為文化語言習慣不同,又在欠缺後援的狀況下,對女性來說生產又是另一個關卡(尤其疫情期間更難)不提之後照養等等的事項。這邊詳細紀錄下我的經驗,是希望能夠減緩媽媽在海外待產生產的不確定感,有一些方向也比較清楚自己能夠怎麼去做選擇。只能說海外媽媽們真是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