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收到朋友的朋友的訊息,目前懷孕10周。因為第一次懷孕又在德國,比較多不確定感。這讓我回想到幾個月前的自己,所以決定把這些問題統整一下,分享給未來也要在德國懷孕的媽媽朋友們。(以下是我個人的經驗分享)
產檢頻率 &第一次產檢
通常在德國,人們會先自行驗孕,然後等到第八到十週左右才會去做第一次產檢。在這邊,要測得到穩定的寶寶心跳,才會發放媽媽手冊(差不多也是8-10周左右)產檢的頻率,在懷孕初期中期約莫一個月一次。等到後期小寶寶快要出生時,產檢的頻率才會提高。
主要的產檢醫生和接生醫生會是同一個人嗎?
這應該是大部分台灣媽媽不習慣的地方,通常我們在台灣都是一個醫生合作到生產結束。但在德國,因為醫療分流的很細,產檢通常大家都會選擇家裡附近的診所(沒有生產設備)。這位檢查的婦產科醫師,通常是主要陪伴你走過孕期的醫師。他們會把你的狀況和檢查結果都寫在媽媽手冊。之後在醫院的接生醫師,通常和平時固定的產檢醫師不同人,當然接生醫師在臨盆前會再做一次詳細檢查,基本上也是會參照主要婦產科醫生在媽媽手冊上的紀錄,一種各司其職的模式(產檢-接生)
在德國,德國女性有固定看婦產科的習慣。所以建議女性在懷孕前,應該要找到一間婦產科有看診紀錄。之後當妳懷孕時,要預約看診才會比較容易。很多時候,部分診所會要求你有轉診單,或者有其他醫師推薦,否則不會接受妳的預約。
助產士(Hebamme)是什麼?分成哪兩種?
在懷孕初期會建議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趕緊上網找Hebamme!在一些熱門的大城市助產士的時段是非常難預約的。
- 在整個懷孕過程,會遇到的是居家助產士(這一類就是要自己打電話去預約。這類型的助產士,能夠在孕期中提供心靈和情緒上的協助。生完小孩後,她們也會到家拜訪,確保媽媽傷口恢復完全,然後大人們懂得如何照顧小孩)
- 另一類就是在醫院進駐的協助生產的助產士,這一類的助產士,媽媽們不用自行去尋找,醫院那邊會有合作的助產士協助妳生產。
居家助產士的費用是由妳的健康保險公司給付,所以基本上媽媽是不需要承擔費用的。
但是助產士和我們習慣的月嫂還是很不一樣的,不能夠期待她們像月嫂一樣又煮月子餐,又幫忙打掃,長時間的在家裡照顧產婦和小孩。助產士更多是來探訪,確保一切都在軌道上。
居家助產士怎麼找?
上網打Hebamme 然後加上自己居住的城市地點,找到她們電話號碼還是email 信箱,盡可能地去積極聯繫她們,和她們了解一下妳預產期的那個時段,她們是否還有時間協助妳。在熱門的城市打上十多通才找到一位可以幫忙的都是很正常的喔!所以越早去聯繫助產士能夠得到她們的同意機會越高。他們同意之後,就會安排一個居家拜訪,了解妳的狀況,也會刷你的保險卡和在媽媽手冊上蓋上她們的印章。
看診有需要注意什麼嗎?不會德文可以嗎?
大部分的德國醫生應該說英文都沒有什麼問題,我自己個人接觸的四位婦產科醫師(做不同檢查)都可以用英文溝通。只要妳表明希望能用英文溝通,畢竟很多醫學專有名詞英文都不簡單了,更何況是德文。在懷孕前期,寶寶還很小的時候,通常是進行陰道超音波的內診,大概要到中期小寶寶體型大一點才會能夠進行腹部超音波。到要進行腹部超音波時,建議可以穿兩截式(上衣和裙子/褲子)這樣做檢查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