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物價紛紛上漲的世代,如何在德國更好的規劃自己的退休計畫?
大部分的人大概都以為,只要認真工作,好好在德國繳稅和退休金,等到退休年紀之後,能夠每個月退休金領好領滿,不太需要擔心不工作之後的生活。
親眼目睹幾個德國老人的退休生活,讓我不得不提早思考,「我要如何提早準備,才不會在年老時,在德國成為一個下流老人?」
六年多前搬來德國時,樓下有位獨居德國老人。他日常生活的行走,都需要靠著行走輔助器。一次,先生發現似乎已經有好幾天沒見到這位老先生,聯繫了樓管,想知道是不是出了什麼意外。後來,果然發現這位老先生,因為在家跌倒,卻因為沒有和他人同住無法呼救,已經躺在地上不吃不喝一星期了。
另一個故事,則是最近去看房子,得知屋主本人最近搬到慕尼黑近郊的養老院,兒子正在處理媽媽的房子。屋主兒子提到,媽媽住養老院的費用每個月要3600歐,這還算是基本額,但這樣的費用支出的確讓兄弟兩人感覺經濟負擔很大。後來,和其他德國媽媽友聊到,如果要進養老院,有專人照顧,真的是一個月都要好幾千歐的支出。在德國,一個家庭如果有淨收入8,000歐元已經是德國收入排名的前6%。以這樣來看,有多少家庭能夠負擔兩老的養老院支出?
因此,剛好有機會和定居在奧格斯堡的媽媽友,心喻,目前在安聯保險執業的保險經紀,聊聊居住在德國的我們,如何透過保險更好的規劃自己的養老生活,不成為子女負擔也不淪落為下流老人。
這篇文章主要會聚焦在兩個保險上,職業失能險(Berufsunfaehigkeitsversicherung) 和護理保險(Pflegeversicherung,類似於台灣保險中的長照險)
無法工作的法定保險 (Arbeitsunfähigkeitsversicherung, AU)
在談職業失能險(BU)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Arbeitsunfähigkeit (AU)和Berufsunfähigkeit(BU)的差別,才能比較了解你是否需要職業失能險 (BU)
無法工作Arbeitsunfähigkeit (AU): 和職業失能(BU)最大的差別就是,無法工作持續的時間,和喪失工作能力的程度。如果你休病假並且暫時無法從事當前的工作,則屬於AU。但是,喪失工作能力證明裡並沒有說明喪失工作能力的程度。例如,你在工作中受到輕微或短暫的限制,則 AU 可能已經存在,例如循環問題或胃腸道感染。
如果遭遇到不能工作的狀況(AU),作為德國的僱員,有什麼樣的金額在生病期間可以領取呢?
- 病假在六週以下(包含六週):德國雇主有義務和生病的員工支付工作合同中約定的工資
- 病假超過六週:健康保險公司將從第七週開始向生病的僱員,支付所謂的病假工資。金額取決於員工的月收入,通常為總工資的 70%,但不超過淨收入的 90%(法定健康保險的病假工資最高限制為每天109.38 歐元)。最長的支付期間為72週。
- 所有員工可以另外購買生病日額保險(Krankentagegeldversicherung)如果生病超過六週,有額外的保險保障收入可以與生病前的薪資一樣
- 所有自雇者亦可購買(也建議購買,因為自雇者沒有雇主幫忙付生病後六週內的薪資)因此,自雇者購買的生病日額保險可以從第一週就開始給付保險金(從第幾週開始領取,取決於購買的保險種類)
職業失能險 (Berufsunfähigkeitsversicherung, BU)
職業失能Berufsunfähigkeit(BU): 如果因為疾病或者意外,不再能夠長期從事當前職業,則存在職能失能的狀態。一旦因為健康狀況,不能再從事至少50%工作項目的專業活動(或者至少失去了一半的執行能力),且長達至少六個月以上甚至永久喪失這些能力,才隸屬於這個範圍,職業失能險才會支付每月養老金。
- 因為認可的嚴格度,要達到職業失能的標準,(而判斷有沒有職業失能的是醫生)有時候會出現爭議。這是為什麼會盡量建議購買大型保險公司的職業失能險。
- 為了證明你的職業失能,你必須向保險公司提交大量文件,包括醫療報告和工作描述。如果確定為職業傷殘,保險公司會按合約約定的月度給付養老金,和你過去的收入無關,且這些養老金不需繳稅。
- 至於你是因為什麼因素,造成職業失能,都不會影響到你要求職業失能險的給付(只要你的狀況符合職業失能險理賠標準),不同於意外保險(Unfallversicherung)僅在發生事故時才賠付,重症險(Dread-Disease-Versicherung)僅在中風或癌症等某些嚴重疾病的情況下才理賠
- 好一點的BU在AU的狀況下也可以領保險金,而前提為AU最少不間斷持續6個月,最多給付24個月。這類型常見的AU領取職業失能險的狀況是過勞(Burn-out)
職業失能險的主要原因:
- 32% 心理相關疾病
- 20% 肌肉骨骼相關疾病
- 18% 癌症
- 15% 其他疾病
- 8% 意外事故
- 7% 心血管疾病

長期護理險 (Pflegeversicherung, PV)
身處於青壯年時期的我們,可能還無法感受到長期護理保險的重要性。但看過德國行動不便的老人,因為高昂的養老院費用,而選擇自己獨居在家。最後發生意外也無人知曉。但如果我們能提早規劃,長期護理保險能夠提供保障,不管之後進入老年需要照護的我們,可以選擇進入養老院,還是請專人到府協助。尤其在這個高齡化世代,我們更要提早為自己的養老生活做規劃和準備。
護理保險可分為法定護理保險(SPV, Soziale Pflegeversicherung):
- 急診護理:如果由親屬、子女、朋友提供家庭護理,會得到補貼的護理津貼或實物護理津貼。
- 日間或夜間護理:對於居住在家中, 需要護理的人專業護理,長期護理保險基金除了提供親屬或夜間護理的護理津貼外,還提供實物護理福利。
- 住院護理:如果需要在療養院進行住院護理,會根據需要護理程度(Pflegegrad)獲得不同的護理保險補助。
- 其他福利:長期護理保險還提供消耗品補助金、床墊等護理用品補助金、家庭緊急呼叫補助金、建立門診護理或合住住宿小組以及適合年齡的居住空間調整補助金。
私人護理保險(PPV, Private Pflegeversicherung )
為什麼法定護理保險含括的範圍,看起來已經非常全面了,人們還會需要考慮保私人護理保險(PPV)呢?
- 這主要還是因為德國身為一個老齡化嚴重的國家,法定的護理保險資源也承擔比過去更沈重的負擔,導致法定的護理保險和人們真正需要付出的護理成本,有越來越大的差距。而私人護理保險主要就是來協助人們來填補這個洞口。
- 以2020年急診護理數據來看,每個月的總護理成本(深藍色)當中法定護理保險(深綠色)和自行負擔護理成本(淺綠色),越是護裡級數越高,自行負擔的護理成本總體來說也越多。以淨所得4000歐就算是高所得的德國,能夠自行負擔每月2000多歐的護理成本的人應該不在多數。而這也是私人護理保險存在的原因,能縮小個人的醫療護理的支出,當這個需求存在的時候。

- 其實我們周圍也有許多年輕人有護理需求,例如,年輕人因意外造成的殘障、中壯年因為 生病或者中風需要他人幫助等等。心喻分享一次跟著父母去過植物人的基金會幫忙募款,那裡的植物人好多都是年輕人,他們大多都是騎機車出車禍後,就變成植物人了。他們的父母則坐在旁邊,必須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如果這樣的狀況,發生在有老有小的中年階段,私人護理險更會顯現其重要性。
- 部分德國的私人護理保險條約裡有一條內容是,如果新生兒在出生時先天有一些缺陷,從出生起就有護理需求了,那保險公司必須要無條件的為這個新生兒提供與他父母其中一方同樣的保險內容(例如爸爸或媽媽其中一方,有一張每月€900保險金的護理保險,則小孩從出生起的那個月就可以領取€900,直到沒有護理需求或死亡那天。但如果相同狀況,父母卻沒有私人護理保險,那這個寶寶這輩子基本上什麼保險都沒辦法買,所有醫療支出都要從自己的口袋出)
我適合什麼保險呢?
這個問題,最終還是端看於每個家庭的狀況,還有工作的模式和風險,甚至是不是過往已經在台灣已經投保過類似保險(eg. 長照失能險),未來是不是打算在德國退休等等因素。
如果對於這些保險想要更進一步了解,也可以和在安聯保險執業的心喻(hsin-yu.kuo@allianz.de)聯繫,了解更多這些保險的細節內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