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思維來經營人生和做選擇的重要性

by apple juice in germany
人生選擇

克里斯汀生的這篇文章“你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每每在不同階段讀這篇文章,都總有一些收穫。如果問我最希望在陪伴小孩這段有限的時間裡,能夠帶給小孩什麼,那麼應該是「帶領著他們找出對他們人生中重要的優先順序」。

30多歲的我,看著一起唸大學的同學們,也許有個讓人稱羨的歐美名校學歷和高薪的工作,在不同的國家生活,但真正和他們接觸之後,那些看似璀璨的生活,背後卻是不知最終他們會前往哪裡的迷惘。生活,事業,感情,家庭,有時候最簡單的就是哪裡有好的職涯機會,就往哪裡走,因為這是最簡單看見報酬和成就感的地方。

我一直認為學了這麼多管理學還是商學院課程,最困難的是管理和選擇自己的人生
我認為自己很幸運的地方是,比起很多同齡大齡小齡的人,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priority,做選擇時都會全面性想為了(數年後)通往最重要的priority,我現在該做什麼。大多數的人,做選擇時更容易會看目前手上最好的機會是什麼,什麼在風口上,什麼是low hanging fruit,事業,伴侶還是對於生活的選擇。即便這件事對於這個人長期願景是條岔路,但短期滿足感還是非常誘人的。這的確是很多時候我看不懂一些人的決定策略,但我只會看並不會「給建議」畢竟我不是那個人,知道什麼對他來說最重要。

這可能是很大原因,我不是很容易羨慕別人,因為我很清楚我在做什麼,為什麼做這件事。聽起單身朋友多采多姿的生活,我會懷念嗎?其實沒有,因為我20多歲也過過了類似的人生,現在的我專注在建立一段長遠關係,理解我的身體和親子教育,這些都是會隨著時間而更加深刻的關係,即便耗時也需要犧牲自我自由,最終卻是能真正給予你長期的愛和力量。

我沒有想要過(不管現實上還是社交平台上)讓人羨慕的生活,還是「想要成為別人的role model 」對我來說,每天穩健踏實的生活,知道自己人生到底在前往哪裡,比什麼都更重要。

節錄幾段文章中我很喜歡的段落:

「我並沒有告訴他該怎麼做,而是告訴他該怎麼思考

「這麼多年來,我觀察1979年以來,我那班哈佛商學院同學的人生際遇,我參加同學會時,看到愈來愈多人發生種種不快樂的事,不是離了婚,就是與孩子的關係很疏離。我可以向你保證,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在畢業時故意計畫將來要離婚,或是讓子女變得跟他們很疏遠;但其中有很多人,正在進行這種人生策略。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在決定要如何運用自己的時間、才能和精力時,沒有把人生目標擺在最重要的位置。」

「事業正是我們向前邁進的最具體證據,譬如你銷出去一個產品,完成一件設計,完成一場簡報,完成一件銷售案,教授一門課程,發表一篇論文,拿到一筆酬勞,獲得升遷等。相反地,如果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夫妻和小孩的關係上,通常無法像工作那樣,立即產生成就感。孩子每天都不聽話,通常得花上二十年的時間,你才終於能喘口氣說:「我養了一個好孩子。」此外,你可以忽略與配偶的關係,日復一日,情況似乎也沒有明顯的惡化。致力追求卓越的人,通常會不自覺地花太少精神在家人身上,卻花太多精神在工作上,但其實他們與家人親密關懷的關係,才是最有力、最持久的幸福來源

如果研究企業災難的根源,你會不斷發現,企業失敗就是因為它們往往傾向追求立即的滿足。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的人生,你也會同樣發現令人震驚和警惕的模式:這些人對自己曾經聲稱最在意的事,投注的精神卻愈來愈少。」

「從各方面來看,這都只是個微不足道的決定,只關係到我一生中幾千個星期天裡的一個星期天而已。理論上,其實我大可破一次例,只要以後不再這麼做就好了。但回頭看這件事,抗拒「在情有可原的狀況下只做這一次,不要緊」的誘惑,證明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為什麼?因為我的人生中,有一連串情有可原的狀況,要是我那次破了例,接下來這許多年,一定會一再地重蹈覆轍。

這件事讓我學到了一課,每一次都堅守原則,比98%的時候守住原則要來得容易。如果你根據邊際成本分析,屈服於「只做這一次」,就像我以前那些同學的情況,最後你會後悔莫及。所以你必須釐清自己認同的準則,並守住安全界線。」

最後送上從高中時就很喜歡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

願每個人都能人生的旅途上,對於自己人生的重要的排序越來越清晰,做出讓自己在未來遺憾最小的選擇。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黃色林中分出兩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惜乎無法兩者皆遊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身為旅人,良久駐足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極目遠望其一末處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樹叢遮蔽拐彎盡頭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於是選擇他途,其風景同樣美麗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幽靜或許更勝一籌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碧草萋萋且少有人跡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儘管偶然遭我經歷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二路其實相差無幾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那天清晨二路並置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落葉清潔未經屢踐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噢,且將前路留待他日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然而道路條條相連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我可否有重回之時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我將於它處重提此事,嘆息不悟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時間流逝,光陰似電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曾有一林分出兩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我選了少人走的路途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而這造就一切改變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