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之後的10件人生衝擊

by apple juice in germany
mom life

時間好快!當媽媽的資歷也超過了一年。這一段時間內,我深刻的反覆咀嚼當媽媽這個角色的重量,也思考著這和我真正當媽媽之前的想像有什麼不同。以下是十件事情,在我真正當了一個媽媽之後才理解或者正視的事情,希望透過我個人的反思,能幫助一些未來想當媽媽,即將是媽媽,甚至年資比我更長的媽媽前輩們,來思考和討論這些也許很少搬上檯面的主題。

自我向內探索 (個人篇)

✏成為媽媽不是想像中的時時刻刻甜蜜美好,更多的時候是只有狼狽的自己和很多的自我懷疑:一直以來覺得很喜歡小孩的我,從懷孕時就心心盼盼的期待著自己的小孩。卻在有了自己的孩子,沒有太多後援狀況下,感受到成為母親那種赤裸的辛苦。

放完育嬰假回到崗位工作,一位已經是母親的瑞士同事和我說「妳不覺得這個社會只會用各種照片,影片告訴妳,成為母親有多幸福美好,卻沒人告訴妳,其實這有多辛苦?我生產完兩個月時曾經一度覺得自己是很差勁的母親,因為我疲憊地無法感受到成為母親的快樂

我個人經歷了幾個月的間歇性睡眠,乳牛擠奶人生,和無法理解幾個小時啼哭的嫩嬰那種束手無策,是種沒有人能夠理解的孤單疲憊,而不是成為母親的喜悅。後來透過媽媽友群組,相互分享,鼓勵,在不同媽媽身上找到繼續的力量,我才漸漸不再感受到憂鬱。

✏妳有可能發現最愛的還是自己:愛自己沒有錯,但我不知道有多少媽媽會有勇氣說「我愛我自己多過愛我的小孩」是吧,這聽起來就是和想像中那種無私很多愛的媽媽形象相違背。我們這個出生於小家庭世代,個人主義興起的一群,在開始養小小孩後,常常在體力和精神上會逼迫到極限,在那些當下,妳會時常的拷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真的快樂嗎?」即便很多人會說,熬過頭幾年就好,在那些被逼到極限的當下,很可能真正讓妳快樂的排序才會清楚浮現,不管那是一家和樂的畫面,還是井井有條可掌控的自由。

就像有位媽媽友提到,有時候人生就是要走過那一回,妳在那個情境,才會知道妳真的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即便妳可能不是母愛噴發的那群,但妳用心和努力的照顧自己的寶寶,不管是因為被寶寶啼哭的需求被迫做到,還是打從心底誠心誠意地去實踐,這都無損於妳很努力在成為媽媽。

主要家庭對象(隊友和小孩篇)

✏隊友決定妳的生活質量:生完小孩,尤其在沒有親友能夠長時間擔任後援的狀況下,隊友育嬰的給力度將大大決定你們養兒育女的體驗。某程度還影響到你們的婚姻關係。通常在精神體力極限值,兩個人脾氣和態度都不會是最佳狀況。但如何在自身很疲倦,高壓狀況下,還願意去承接對方的心情和勞務,將會決定兩個人能不能一起面對在婚姻和家庭生活的苦澀。我私心認為,隊友是能夠被教育的,好好的溝通(有明確指令)和放手讓對方參與(減低標準)透過讓對方積極參與,能夠慢慢看到隊友的進步。

✏妳的行程表將由小孩來決定:自由對於沒有太多後援的父母,應該是很有感的一種失去。還沒有小孩前,公司的人資長(已經有成年小孩的媽媽)曾對我說「有了小孩之後,妳的行程表由他來決定!」對於什麼都愛計畫,按部就班的我,也不得不學習放慢腳步和降低對自己的標準,只為了有多一點時間上的餘裕,能夠「有耐心」「平心靜氣」來處理和半獸人相關的突發事件。

✏有後援有資源讓你的人生更多選擇:走在無後援的育兒路上,會感受到有家人在旁,能夠相互幫助的育兒生活能給自己一些喘息的空間(當然也可能會因為觀念不同產生壓力)每每看到名人能夠產後光鮮亮麗的復出,似乎育兒生活沒有對他們人生造成任何衝擊,很多時候只是他們能有更多的資源後援來協助他們育兒,還能保有一如過往好好運動好好睡覺好好工作好好吃飯的生活作息。真心建議能好好思考身邊能夠動用的資源,來協助父母們一起走過這段好幾年的小孩穩定建立期。

✏小孩的頭三年爸媽會跟著一起生病:由於我們在寶寶滿六個月大時就送去KITA,寶寶不到周歲我們已經經歷了KITA病毒的衝擊。常常是寶寶在學校感染,回家分享各式各樣病毒給爸媽,然後有時大人的症狀嚴重程度比小孩還大。本來一年都生病不到一兩次的我,在小孩去上學後,一兩個月就跟著生病一次,如果是被腸病毒感染,都會吐到不行。這樣大人小孩病毒碼更新的日子,根據不少德國爸媽分享,大概要維持個三年。最難的是,小孩生病,爸媽也生病時,即便自己身體不舒服,小孩半夜啼哭時依然要起身照顧。那些時候真的會特別感念自己的父母養大了我們。

人生關係選擇 (價值篇)

✏要不要二胎三胎,取決妳和另一半想要的生活模式,而不是社會價值觀: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長一段時間,看了不少論壇分享,甚至和不少有兩寶三寶家庭見面,了解他們的生活型態。本來我很篤定希望有兩個小孩,即便沒什麼後援度過了最辛苦的前半年育嬰生活。反而在先生開始接手育嬰假時,真實感受到照顧一個生命的重量和自我犧牲。先生更偏好一個小孩的家庭生活,考量了兩人原生家庭狀況,沒有後援加上太太並不願意半職工作在家顧小孩。我個人還去閱讀不少近期論文文獻,討論有多少小孩讓爸媽幸福指數最高。

我最終覺得,要不要給小孩手足,不應該是我們最大考量,因為沒有人能夠保證手足關係會如何發展,重點應該是「夫妻兩人都很愛小孩,想要當兩個三個小孩的爸媽」然後「這樣的家庭和生活模式也是你們兩個人都喜歡的」

如果說移居到德國重新學習語言文化,找工作融入很辛苦。我認為要再多一個小孩,應該就像是討論兩個人要不要一起移居到海外生活,要達到共識才一起行動,承擔這個決定。是夫妻兩個人想不想要,而不是我們認為小孩想要還是需要。

所以前段時間,透過拜訪不少多寶家庭,也一邊做靈魂拷問,排序我生命中重要的事項。尤其看到烏克蘭戰爭,和看到一位我之前追蹤的兩寶網紅作家,得了稀有性癌症末期。問問我自己,如果我只剩下三年可以活,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有時候這樣想想,很多答案就浮現了。

✏夫妻關係的維持才是這輩子最難的功課:生完小孩的家庭,夫妻兩人的爭執頻率變高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兩個人都在體力的極限值,對親密的人態度自然不佳。我和先生發覺了這點,開始每晚進行對彼此三件事情的感謝宣言,雖然只是短短幾分鐘,妳會發現對方對妳的付出都有看在眼裡也很感念,這會幫助兩人走過不穩定的階段。

在拜訪不少多寶家庭裡,不少媽媽的確承認,因為很多的小孩已經分掉大部分的時間和心力,和另一半更像是室友關係很久了。之前去上了公司補助的領導力課程,裡面一句”by design, not by default”是我很喜歡的話。我甚至認為人生裡重要的事情,都需要by design,夫妻關係也是。

沒有悉心灌溉的關係,不管是和小孩,和爸媽,手足還是自己的另一半,最終還是可能走上疏離的一途。小孩終究會長大離家,如果沒有離婚的打算,最終還是另一半陪著自己走,一起老。認真去梳理哪些人生關係是重要的,從今天起要做些什麼事情來灌溉這段關係。

✏小小孩最愛和最依附的是主要照顧者:大部分媽媽對於小孩的想像,就是非常愛媽媽,想要膩著媽媽。但當先生接手育嬰假時,寶寶處在比較有意識,理解狀況的階段。那時候她感受到大部分是爸爸的照顧,所以表現出更喜歡爸爸而不喜歡媽媽。這對辛苦懷孕生產擠奶陪睡的媽媽簡直很難接受。甚至會推開媽媽大哭不要媽媽抱。

就像朋友說的「親子關係會有階段性的變化」所以不要因為半獸人直率地表現出當下的喜好而感覺失落,或者質疑自己。花多一點時間陪伴,有更多快樂的記憶點,親子關係會再提升。

✏和小孩成長的過程真的只有一次,所以活在當下吧:計畫控如我常常想著下一步和未來,還沒生就制定了生二胎的時間計畫表。採買上學後援等等也都想了很多。直到近期和先生的對話,認為很可能我們只會有一個小孩之後,我特別珍惜每次和小孩在一起的時光。以前覺得累人的半夜生病哭鬧夜不成眠,我也都會告訴自己這是我一輩子一次的生命經驗,再累也要好好珍惜。

我發現自己在育兒的心態,從覺得疲憊完全失去自由,之後二胎要全部再循環一遍的心累,到現在人生唯一一次的寶貴經驗,我想好好參與和珍惜。我更能好好的,專注的看著我的孩子,愛她,理解她,包容她,等待她,期盼她。

結論

成為父母的確是人生當中非常大的一個轉折點,我們必須學習放下自我,把另一個生命置入生活的中心,在那個過程理所當充斥著衝擊和自我懷疑。我到現在依然覺得,成為母親是一件我人生當中最棒的事,因為所有的疑惑,辛苦,付出,淚水和走過的石子路,都讓我變成一個更能同理他人的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似乎多了點溫柔。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