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希望能夠先準備好的事

by apple juice in germany
priority

上週五在德國媽媽友社團裡,有位也是新手媽媽的朋友說到「有些事情,我真希望我能夠提早知道!有更好的準備,就能夠更從容的面對養小孩的很多突發狀況。」後來想想,我真的是承蒙了身邊有小孩的親友們寶貴的經驗分享,才能夠讓寶寶在三個月內睡過夜,也順利的在競爭激烈的慕尼黑拿到Kita的位置。尤其,當我們還沒有小孩前,說實話每次去照顧(實際上是玩)別人小孩,大部分都是處於可愛天使狀態,甚至很不清楚要和這些媽媽友人問怎麼樣的問題,而都是當自己開始生養小孩之後,每次碰到問題都撞得滿頭包才開始學到。

上次和不少新手媽媽友們聊到是否生二胎這個話題,大部分的新手媽媽和爸爸們似乎都因為照顧一個小半獸人,面臨了精神和體力的極端挑戰,大家紛紛說二胎計劃暫緩之後再說。

因此,想提筆寫這篇文章,給未來的新手媽媽們,如果可以,好好規劃有關生養小孩的技能還是行動,按部就班地完成,即便再多的準備都不可能足夠,但至少能夠比較從容地去面對這些問題,而不是在海外無後援的驚恐慌了手腳。(以下內容有包含其他媽媽分享,我認為也很實用的點喔!)

技能篇

✏ 好好學德語 (重要性給滿⭐⭐⭐⭐⭐):不管是懷孕前,懷孕中,還是生產後,相信我,語言能力絕對是在德國當媽媽的妳最需要的能力之一。這個語言能力的必須性,不僅僅只展現在每次的產檢,還有生產時醫護人員習慣性用德語談論妳的生產進度,更牽涉之後在德國幫寶寶辦理一大堆的文件還是保險等等(這些很多時候都是用德文進行)
時間線如果再拉長一點,等到寶寶進Kita,除非唸的是貴鬆鬆的雙語幼兒園,基本上Kita老師和爸媽溝通時,還是以德語為主。身為媽媽的妳,一定很希望不要錯誤理解老師說的任何有關寶寶的發展,甚至希望給老師留下好印象,讓他們需要照顧一群小孩裡,還願意多花一點時間抱抱妳的寶寶,給足安全感,還是更加注意一點寶寶的狀況(雖然照顧妳的寶寶是他們的工作,但願意多私心對妳的寶寶好一點不是他們的義務)。如果在語言溝通上,不是以他們習慣的語言,其實就已經隔著一層膜。
 
✏ 好好學開車(孕前) : 有了寶寶的媽媽,如果不是住在公眾交通便利的城市或地區,有了寶寶之後,可能多了上下課的接送,還是發生什麼緊急事件,能夠獨立的接送小孩不依賴另一半,也不需要推著嬰兒車在地鐵裡辛苦地轉站,我認為算是一門有小孩後的實用技能。
 

✏ 好好訓練核心肌群(孕前): 生完了小孩後,很多身體裡外的機能都需要時間慢慢恢復。如果在懷孕前身體基底打得較好的,通常健康恢復得也很快(畢竟德國沒有月子中心啊!)。還有,寶寶一天比一天重,平常就有固定自我訓練的媽媽們,抱起小孩還外加採購包,可能難度相對較低。

資訊搜集篇

✏ Kita資訊搜集和留下好印象(懷孕期間): 在德國大城市裡,Kita似乎都是一位難求的狀況。這是為什麼,如果想要盡快返回職場的媽媽,在孕期間要開始四處打聽好的Kita,也要好好上網做功課,了解每間學校的教學核心。如果可以,更積極一點,寫信聯繫學校(當然建議德文)讓他們知道妳對於學校的教學思維很讚賞,如果可能的話,也去參加學校的參訪活動。這些積極性,學校都會默默做下紀錄,等到有名額時,校方也可能會優先通知妳。

✏ 尋找一間值得信賴離家近的小兒科(懷孕期間) : 生完小孩後,都要定時地去兒科診所檢查和打預防針,這是為什麼,在家附近找到一間能夠信任風評好的兒科診所很重要。當初,在生產醫院時,兒科部門的人太早幫寶寶抽血做檢驗,以致於我生產完返家休養時,還接到醫院電話,請我儘快帶寶寶到兒科診所重新抽血檢查。那時候要緊急預約,發現本來屬意的診所都需要排到好幾週之後,幸好另一間評價也不錯的診所還有時段可以看診寶寶。

✏ 加入線上或者在地的媽媽群組,尤其那些能夠給妳在地資訊(懷孕期間/產後): 真的當了媽媽之後,和不少媽媽友們聊,會發現大家從孕期,產後,照顧小孩所遇到的自我懷疑和困難,都是非常相像的。這是為什麼,如果能和不同的媽媽友們(尤其你們所在養小孩的國家是相同的)非常多的前輩經驗可以參考。從小孩打預防針還是生病,該何時回歸職場多少時數,怎麼申請Kita,還是怎麼和先生分配育兒工作,還是有哪些當地好買的育兒神器等等等,這些問題都能夠和前輩媽媽們,或者目前一起在新手媽媽階段的人們身上,得到非常非常多有用的訊息。在疫情期間,很難有人與人的接觸,所以我是透過線上媽媽友群組裡,和這些一樣在德國的前輩還是同輩媽媽,學習到非常多,甚至一些過去從未想過的育兒觀念,讓我有比較多的信心在異鄉養大我的小孩。(是我在2021年衷心感謝的一件事)

照護小孩篇

✏ 穩定小孩作息是首要任務:沒照顧過新生兒的人們,絕對不知道小孩剛出生持續好幾個月沒日沒夜,主要照顧者沒辦法睡過夜的痛苦。生產完回到家休養的第一二個月,深深覺得自己根本是殭屍,即便過去在高壓產業要工作到半夜,那種照顧新生兒每幾個小時就必須醒來餵奶的痛苦指數還是遠遠超過。在新生兒還小,體重還輕的階段,的確不適合做睡眠訓練,但如果媽媽們能把「穩定小孩作息」這件事放在心裡,每天一點點進步即可(畢竟每個小孩的過程和狀況不同)唯有寶寶的作息穩定了,媽媽才有可能從連續沒有長時間睡眠(導致照護者狀況不佳)或者沒有辦法掌握自己的一點點時間的狀態下(人生失去自主權的憂鬱感),有所好轉。

照顧小孩,每個月每個星期,甚至每一天都可能有不同狀況。生病的時候,長牙期間,還是猛長期等等,都可能會讓寶寶的作息變得混亂,但媽媽只要秉持好「盡力穩定好寶寶的作息」這個原則,妳就會比較有大方向的去行動。

✏ 進入Kita就是不斷生病的開始,大人也是:真心建議,要把小小孩送到Kita前,稍微了解一下,有什麼是小朋友很容易得到和感染的疾病,每種狀況的居家護理又該如何做。畢竟,在德國兒科醫生很少很少很少會開藥給小孩,他們深信生病是啟動和增強免疫力的一種方式。相信我,身為媽媽看到自己小孩第一次生病,流鼻涕,咳嗽有濃濃的痰音,甚至是發燒,都會讓妳憂心不已。(但很多時候到兒科診所也不會積極處理,只是做好檢查)另外,要特別注意身為照顧者的爸媽,也非常容易被小小孩從Kita帶回來的病毒感染,有時候大人的症狀甚至比小孩更嚴重。要有好好鍛鍊身體,養好身體的認知,才能夠有心力照顧好生病中的小孩。

✏ 適合小孩生病/生長使用的常備品放在家:小小孩每個生長階段都會遇到不同問題,尿布疹,感冒,腸病毒,頭蝨,發燒,長牙痛等等的狀況,如果能提早和一些有經驗的媽媽友聊聊,多方了解她們使用的常備品,然後囤放在家。一旦有預期外的突發事件發生,很大的機會妳手邊已經有能夠幫助妳的常備品(最怕發生在半夜還是什麼都沒開的週末啊!)

給想成為神隊友的新手爸爸們

嗨,新手爸爸們。你們一定沒想到有了小小孩之後,生活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很多的哭聲,換不完的尿布,和消失不了的黑眼圈。有了孩子的生活,才是你們婚姻的真正考驗的開始。你現在也許還不知道,但小小孩回家之後,你和太太有很高的可能性,會有更多的爭吵爭執。因為一個新成員的加入,打破了之前兩人生活的平衡,尤其這個半獸人尚未有自主生活能力,只能哭聲遙控父母。在育兒工作上,教養上,照護時間的公平性上,都可能是你和太太之間爭吵的主因。這些是很正常的過程,我想分享以下心法,每當在照顧半獸人時,想想這些觀念,可能能夠幫助你們更和諧地度過這段不穩定的新階段。

✏ 積極育兒絕對是保有一段美好婚姻的關鍵:這個世界離婚率的激增,甚至不乏中老年丈夫被離婚的案例,我猜測很大原因是太太長期不被理解,被感謝和被分擔「偽單親」或者「喪偶式」育兒。

太太經歷了懷孕生產生理和心理上的衝擊和改變,產後半獸人每三小時就要討奶,長時間沒辦法好好休息那種崩潰,是身為男人很難理解。女人的人生會因為生產生育,而有了極大的改變。

願意積極育兒,和太太一起擔起照護養育小孩的責任,不認為放育嬰假的太太本來就該照顧小孩,而自己只想要偶爾在寶寶可愛的時候抱抱玩弄一下。學習如何泡奶,餵奶,換尿布,和嬰兒玩耍溝通,甚至自主一人照顧寶寶讓太太有些喘息的空間等等,一起製造和太太養育小孩的回憶,這些甜蜜的負擔,會是你們以後老了一起回想時,非常珍貴的片段。(我和先生看到一個月大的寶寶半夜噴屎,爸爸被攻擊的照片到現在還會一起發笑呢)

✏ 感激讚美與鼓勵取代責備:和你們一樣,新手媽媽也是透過學習和犯錯才懂得擔任親職,而不是天生就懂得照顧小孩。很多時候,身為母親的我們也時常質疑自己。身為另一半的你們,如果能夠時常感激肯定太太照顧小孩的辛勞,能夠進步的部分也用鼓勵的口吻,讓太太相信她做得很好,也能做得更好,減少產後照護新生兒的焦慮感,也可能降低產後憂鬱的可能性。

✏ 理解太太的人生因為成為母親而有巨大的改變:對於成為爸爸的男性來說,還是能夠和過去一樣上班,見朋友,運動,做喜歡的事。太太看見你持續在喜歡的領域前進,看看自己的身材改變,沒有自己的時間只能餵奶擠奶換尿布,職涯發展的被迫停滯,那種被綑綁的侷限感,是更加失落的。回家後多和太太說說話,成人間的對話對於每天面對半獸人的媽媽來說,也是種轉換和調劑。下班有時間時也多接下照顧小孩的責任,讓太太能夠有段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夠暫時脫離媽媽的角色。先生這樣的理解和支持,都會讓媽媽們感受到被同理,被支持而相信自己還能因為有這樣的好隊友(當初選對人啊),一起走得更遠。

這些是我想要分享給新手爸爸們的婚姻密碼,從一位新手媽媽的真實視角。一段美好和安穩的婚姻,才能讓你心無旁騖地往自己的夢想前進。積極的參與育兒生活和理解自己的太太,才能夠穩固家庭關係的基石。

You may also like

發表迴響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