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開始,選擇了全職回歸職場(在寶寶還沒有滿週歲之前)由先生接替了育嬰假,成為主要照顧者。在闊別職場約莫將近一年(產假加上育嬰假)其實對於回到職場是很興奮的,因為終於終於(!)能夠有成人對談和能掌控和有效率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有小嫩嬰的父母應該都能體會,有關寶寶的事永遠都在計劃在掌控之外,你只能選擇適應和放棄骨子裡計畫控效率狂的執念,接受自己的小孩有他/她自己的步調。
以下是一個熱愛工作的新手媽媽,分享自己在照顧嫩嬰和全職工作一個月的小心得。每一個媽媽對於「要不要成為全職媽媽」,「要多少時間回歸職場,兼職還是全職」都有自己的偏好和考量,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每種選擇都該被尊重。如果有考慮全職回歸職場的媽媽(和我一樣覺得工作不可或缺,也不想太過犧牲和寶寶相處時光)也許以下一些做法能夠給妳作為參考。
海外沒有後援,訓練寶寶慢慢獨立,建立安全網 (育嬰假篇)
第一次當父母的人,應該都有被小嫩嬰吃喝拉撒睡和哭給嚇到。這和想像中和電影中那種和諧乖巧充滿愛的畫面很不同。妳經歷的是,每三四個小時在哺乳擠奶,很長時間沒有連續睡眠,妳不懂嬰兒為什麼不斷啼哭,還是為什麼不願意好好睡覺,充滿著黑眼圈疲累和將近崩潰的日子。(這很正常,所有父母都經歷過,妳不孤單!)
穩定小孩作息:回顧上一年育嬰假裡,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穩定小孩作息。我們根據小孩的需求,也漸進式的讓她能夠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區間內喝奶吃飯睡覺洗澡,讓她能夠慢慢理解哪些時候能夠做些什麼事情。一旦寶寶的作息相對可預期和穩定,爸媽的睡眠時間也能夠慢慢拉長,也比較有機會能夠小小計畫自己的時間。我的小孩在六個月大後開始去Kita,在這之前,就會慢慢把寶寶作息調到和Kita 上課的時間一致。
雖然我認為穩定小孩的作息,是持續性和動態的,這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小孩在成長期間,會經歷猛長期,生病,長牙和學習新技能等等刺激。而每一次的變化都可能讓小孩的作息混亂(是的可能要持續1.5-3年根據不同朋友反饋)作息才可能接近大人眼裡的「穩定」。我默默認為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在德國育嬰假最長可以到三年的原因吧!
沒有家人親友在身邊,Kita也能是讓妳稍微喘息的後援:我們當初是選擇六個月大後讓寶寶去Kita,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當年度不去,我們就需要再等一年才讓寶寶入學。評估過沒有親人能夠長時間幫忙,加上職涯考量,也和其他有把小於六個月寶寶送進Kita的朋友們了解過,以及和兒科醫生諮詢過COVID的風險,最終我們做了這個決定。
現在回頭看,覺得Kita裡的老師和有不同年紀小朋友的環境,對我的寶寶的成長和刺激,都比起和媽媽兩人在家大眼瞪小眼,媽媽老狗變不出新花樣的待在家更好。我的小孩的確去了Kita學習更快,甚至更開心,不容易怕生。一些媽媽在家覺得教不好的部分(例如好好喝水)小孩在Kita反而都能乖乖做到。
當然Kita也有相對的風險,主要就是生病。第一年進學校的小孩,肯定是大小病不斷,連帶著作息混亂,爸媽也跟著黑眼圈或者生病。但一樣的,這都是必經過程,我在照顧生病寶寶的期間,才強烈感受到「原來我能夠愛一個人,多於我自己更多!」
建議有打算讓小孩上Kita也要回歸職場的媽媽,盡量給自己和小孩多一點時間,不要在育嬰假快結束時才送小孩去Kita陪讀。因為每個小孩適應學校的時間多寡不同,多預留一些空白,以免妳需要更多時間帶小孩去Kita陪讀,才不會讓自己陷於在育兒和開始新工作裡的焦慮。知道自己的小孩喜歡去Kita,也已經適應那裡的環境,用這樣的從容回歸職場會降低妳的擔憂。
趁著育嬰假,搜集好保母名單:即便有Kita能夠幫忙照顧小孩,但有時也會有臨時狀況(例如學校因故停課)會需要其他後援協助。因此,手上如果能有自己面談過感覺安心,或者其他人推薦的保母名單(不能只是一位)這會大大降低回歸職場後,忽然需要額外協助時,臨時找不到人的窘境。
積極involve另一半,成為最佳育兒隊友:外在資源找齊外,最重要的是讓隊友不在育兒路上置身事外。餵奶換尿布陪玩陪睡安撫,有關照顧寶寶的每件事都要確認另一半也能勝任,畢竟一旦媽媽生病,還是必須要出差時,有個能讓你放心的隊友來照顧寶寶,比什麼都重要。
能減輕家務負擔和節省時間的,都值得花錢(家事篇)
Putzfrau 和掃地拖地機器人(和其他任何家事家電,例如洗碗機,洗烘機等):有了小孩之後,家裡容易變得髒亂,但開始會爬行的小孩有喜歡到處爬到處咬,所以如何有效率地維持家裡清潔很重要。除了定時定期請Putzfrau幫忙打掃外,我認為掃地和拖地機器人每兩天在家打掃過一次,都會讓家裡維持在一個比較潔淨的狀態。小孩就算赤手赤腳在家也比較安心。
可參考商品:iRobot S9+ (推薦原因:有自動集塵功能美國產品較無個資外洩疑慮/個人看法/。還有同廠牌的拖地機器人可以用一個app控制)
能夠快速完成餐點的萬用鍋,或其他智慧家電:煮飯一直是不少職業媽媽的罩門,因為希望家人吃得健康,但又希望不要花太多時間。不用顧火對於有小寶寶的媽媽很重要,我本身有好幾次本來在煮東西,因為小孩忽然需要安撫,結果粗心的我就忘了自己在煮東西,還好都及時發現。現在市面上有不少不用用火/IH爐的煮飯煮菜家電,只要設定好,煮飯期間媽媽也一樣能去做家務或者其他工作,一旦完成之後會有提醒音。這能幫助常常需要多工的媽媽,把廚房危險因子降到最低。
可參考商品: Ninja Foodi (推薦原因:含括壓力鍋氣炸鍋蒸煮功能在一機,內鍋不是鐵氟龍而是陶瓷塗層) 或者是之前推薦過的Thermomix 也屬於不用顧火系列
就算忙碌,也要記得好好保養自己:在家照顧小孩常常一副蓬頭垢面,對比膠原蛋白滿滿的小嫩嬰,媽媽更顯得憔悴。在照顧小孩和家事當中,累得馬上能夠躺平睡著,保養的事也早就拋諸腦後。
前陣子,看到美妝youtuber推薦的FOREO美容儀,號稱兩分鐘就敷完面膜。後來自行購入UFO2實際使用後,變成媽媽每天感覺能夠好好愛護自己的me time,即便只有短短兩三分鐘,也覺得非常值得。因為太喜歡UFO2的方便和效果(自從買了以後,沒有懶惰不保養,因為需要時間真的很短)甚至還因此加買了LUNA洗臉機,一樣方便有效率的清潔。感謝科技的進步,讓忙碌媽媽也能用有效率的方式照顧好自己。
找出能夠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和進修模式(工作學習篇)
可以的話,和公司申請在家工作吧:因為疫情的關係,有機會能夠在家工作。這個月回歸職場運行下來,因為在家工作,少了通勤的匆忙,真的幫助了我從育嬰假要回去工作的轉換期。每天能夠因為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再多睡一點(畢竟有時候晚上睡眠會被嬰兒打斷)不需要進辦公室的好處,就能省去社交時間,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一旦下班時間到,也能馬上關掉電腦,起身去照顧小孩。也許有些公司彈性比較少,但即便一週有2-3天能夠在家工作,這都會讓職場媽媽心理上,在家庭工作間的奔波掙扎再少一點。
和公司要求固定的工作時間,能將育兒考量納入其中:海外無後援養育小小孩期間,還選擇全職回歸真的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所以和公司談好妳的固定工作時間,如果真的因為緊急需求要工作更長時間,讓老闆提前知道可能晚上八九點小孩睡覺了之後,妳再繼續加班。下班後晚餐和陪睡時間,是媽媽希望夠保有的親子時刻。
選擇離家近,或者離自己或者另一半公司近的Kita: 雖然在大城市Kita一位難求,但如果能在自家附近,或者公司附近的Kita取得位置,能夠在接送小孩時間上,更能和原本的動線結合,省下一些額外的通勤時間。
運動和進修學習,在工作日時盡量選擇在家或者線上為佳:全職工作下,每天花在工作的時間已經不少,剩下的時間,如果還要通勤到其他地方去運動或者學習(除非很近),能夠陪伴小孩的時間就會所剩無幾。像是下班後和寶寶陪玩期間,進行親子運動就是能夠達到陪玩和運動的目的。
經驗分享&總結
一月全職回歸以來,似乎慢慢找到如何在照顧小小孩和工作之間的一個模式,雖然這當中的關係絕對是動態的,會因為小孩的發展或者工作需求而有所改變。
目前一個典型工作日,五點半-六點之間小孩起床,換尿布餵奶,媽媽趁著寶寶喝奶期間趕緊收拾洗碗機碗盤,喝完奶寶寶在客廳玩玩具,媽媽趕緊利用FOREO兩分鐘保養後,在客廳進行晨間閱讀,一邊看著寶寶和她說說話。七點四十左右,讓爸爸送小孩去Kita上學。開啟掃地和拖地機器人後,媽媽八點準時在家上班。
下午五點鐘後關電腦,準備寶寶和家人晚餐,全家人一起吃飯很重要。陪玩運動之後,洗完澡,喝完奶刷完牙,晚上七點半又是哄睡時間。通常八點多以後就會是媽媽自己的時間,這時候如果需要加班,運動還是學習,都可以抓緊時間來做。
以上面分享的做法,其實不外乎1)找可以使用的外部資源建立安全網 2)利用自動化和智慧家電盡可能節省家務時間 3)盡可能節省通勤時間,讓寶寶和媽媽的行程盡量能夠結合
養育半獸人還想要兼顧工作真的不簡單,直到現在都感覺每天都是處於survival mode,累倒在沙發上睡個15分鐘補眠也是常態。但不管怎麼樣,還是很希望自己能夠盡最大努力在家庭生活還有職涯發展上取得自己可接受的平衡。